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Market News
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2025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研判
时间:2025-4-29


        2024年,我国经济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内需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向好的发展态势。展望2025年,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但贸易投资和科技壁垒增多,国际不确定性因素上升。国内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但内需不足仍是最大掣肘。2025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一是生产供给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加快培育新动能,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二是内需稳定恢复,居民消费需求有望较快恢复,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但外贸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物价水平将温和回升,消费价格有望在国内货币政策转向和全球流动性改善等因素推动下温和上涨,PPI降幅有望逐步收窄。
        
        
        202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我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向好的态势。展望2025年,国际不确性因素增多,地缘冲突、贸易摩擦风险上升,国内仍面临需求不足、转型阵痛等问题,但在政策加力、改革发力、开放助力、转型给力、增长潜力等“多力”协同作用下,国内的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一、2024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是宏观经济稳定增长。202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销售、服务业明显回升,股市、楼市交易趋于活跃,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改善,支撑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呈现出“前高、中低、后升”态势。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总体平稳为稳定扩大就业总量提供了支撑,叠加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市场总体平稳。2024年前11个月,城镇居民新增就业人口1198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8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三是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CPI同比上涨0.2%,其中核心CPI同比上涨0.5%。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PPI同比下降2.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全年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0.8%。四是国际收支总体平衡。预计2024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与GDP比值为2%左右,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双向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有序,各类企业“走出去”整体合理有序。
        
        经济结构稳中有进
        
        第一,产业结构更趋均衡。2024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38.6%和56.2%,较上年同期更加均衡。首先,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一是“两新”政策拉动了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等设备工器具和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生产快速增长。二是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1%,增速同比加快8个百分点。三是低基数因素推升工业生产增速。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6%,因而低基数因素推高了2024年工业生产增速。其次,服务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增速同比放缓0.8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态势良好,分别增长10.9%、10.4%和5.6%。全年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2%,增速同比放缓2.9个百分点。
        
        第二,需求结构更加协调。2024年以来,外需好于预期,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内外需结构以及需求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首先,投资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稳步推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两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和消费品制造投资分别增长15.7%和14.7%;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其次,消费稳定增长、热点消费较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新业态、服务类、政策类消费旺盛,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活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邮政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1%;文旅消费、展演消费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服务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6.2%;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加快释放,特别是投入1500亿元支持资金以来,家电、家居、新能源车等重点商品销售明显好转。最后,外贸出口韧性十足、增长好于预期。全年我国出口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7.1%(以人民币计价,下同),增幅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7%,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9.4%。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0.3%,首次超过50%。
        
        经济发展质效向好
        
        一是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幅高于整体工业3.1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智能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和集成电路等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5%、25.1%和18.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9%。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显著改善了区域发展格局。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4%和6.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9缩小至2.34。
        
        三是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8.7%。新能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带动配套产品充电桩产量较上年增长58.7%。
        
        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免签国家范围继续扩大,外国人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热度攀升。2024年,我国对联合国统计分组中几乎全部国家和地区都有进出口记录,其中出口和进口伙伴分别比2023年增加了1个和4个,对160多个伙伴实现进出口增长。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五是共享发展取得新进步。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惠民生政策有力支撑了就业和民生改善。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3%,快于GDP名义增速1.1个百分点。
        
        二、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贸易投资和科技壁垒增多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发达经济体增长趋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秋季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低于3.4%的历史平均水平。二是通胀压力稳步缓解,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全球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经合组织(OECD)预计,2025年多数G20经济体的通胀率将回到中央银行的目标水平。三是贸易复苏保持韧性,世贸组织(WTO)预计全球贸易将温和扩张,2025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0%。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美国特朗普再次执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逆全球化,对内减税、对外加税,退出《巴黎协定》等都会带来重大挑战。二是全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升级,提高关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投资贸易限制措施不断增多,导致全球投资贸易成本显著增加,降低市场效率,拖累世界投资贸易与经济增长。三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和民粹主义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日益加大,巴以、黎以、伊以冲突复杂交织,乌克兰危机延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显著上升,航运费用和生产成本等增加,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
        
        国内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内需不足仍是最大掣肘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宏观政策将会持续加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力,合理扩大赤字规模,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更具支持性,有一定的降准降息空间,保持合理的货币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二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各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融合发展,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新业态和新模式展现出较强活力,持续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重磅改革举措陆续落地显效,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制度型开放逐步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四是社会预期稳步改善。在宏观调控政策加力、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趋稳带动下,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预期逐步改善,资本市场活力明显提升,房地产市场逐步止跌企稳。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内需不足制约经济恢复。经济“供强需弱”矛盾仍然突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压力依然较大。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仍然不强,内需增长动能尚不稳固。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在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仍较小,短期内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动能减少的缺口。三是部分行业竞争加剧。一些传统产业调整趋势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较突出,工业产能利用率和营业收入利润率偏低,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四是房地产调整压力依然较大。居民房价预期不稳,购房有效需求难以释放,房地产投资资金受限、意愿偏低,仍是投资增长的拖累。
        
        三、2025年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
        
        生产供给稳定增长
        
        一方面,工业生产将较快增长,新动能加快培育。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加力显效,在“两重”“两新”政策带动作用下,企业生产景气程度有所改善,将对工业增速构成支撑。但经济“供强需弱”矛盾依然存在,工业企业效益还不佳,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业生产增长。
        
        另一方面,服务业将保持平稳增长,信息服务业将快速壮大。我国大力推动网络、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服务业新兴领域加快发展。发展型、享受型服务需求旺盛,文化旅游、体育娱乐、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当然,居民收入增长预期较弱、消费信心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可能会抑制相关服务业发展。
        
        内需稳定恢复,外需面临较大压力
        
        
        首先,居民消费需求将较快恢复。从有利因素看,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带动大宗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业态模式持续创新、融合升级带来更多满足个性化、体验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激发新需求的重要动力;资本市场向好有利于居民财富恢复,进一步巩固消费能力。从不利因素看,疤痕效应仍未完全消除,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仍有待恢复提升,各类消费领域限制性政策和环境设施短板不利于消费意愿释放。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将稳定增长。一是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两重”建设将持续大力推进,优化实施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以及一揽子化债方案将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等因素将有力支撑基建投资增长,但仍然存在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慢、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等问题。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有望收窄。随着房地产需求端政策优化带来销量恢复、房企融资支持政策进一步见效,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逐步显现,房企投资积极性将有所回升,但受制于资金、预期等多方面因素,房地产开发投资恢复仍较缓慢。三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好增势。在“两新”“两重”政策持续发力,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保持快速增长,以及企业资产负债表不断修复、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优化等因素作用下,制造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将进一步好转,但订单不足、加征关税等外需风险加大、企业效益不佳等因素将抑制制造业投资。
        
        最后,外贸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外部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我国出口商品提质升级、竞争力较强,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国家等地区的贸易合作进展顺畅。但美欧加征关税等贸易摩擦显著增加,“小院高墙”围堵打压,经贸问题政治化不利于我国出口。
        
        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一方面,消费价格有望温和回升。一是国内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带动物价上涨。我国将有望继续实施降准、降息系列政策,持续加大货币流动性投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将得到缓解,带动物价合理回升。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将有所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升,带动输入性价格上升。三是猪肉价格步入新一轮周期的上行阶段,支撑食品价格上行。四是服务消费需求较旺将推动服务消费价格稳中有升。但是,国内需求依然不足、消费信心不强等因素会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PPI降幅有望逐步收窄。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趋势下,黑色金属及建筑材料价格将有所企稳;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将带动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但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工业品需求仍然偏弱,从而抑制价格上涨;“欧佩克+”成员国结束自愿减产,特朗普政府支持石油等化石能源生产,全球石油市场面临供过于求,国际油价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打印】【关闭
上一篇:
2025年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0.8%
下一篇:
2025年一季度中国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