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国完善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的重要时间窗口,其中12月9日出炉的天津“十三五”规划建议颇引人瞩目,值得观察。
在这个规划出炉之际,正好有机会到天津,近距离的感受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到五大道,从都市核心区到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从天津博物馆到纺织博物馆,徜徉在天津城市历史和近现代中国的沧桑与巨变中,特别能够感受到“十三五”规划透露出的历史情怀和城市追求。
一百年来,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孜孜以求,无论是制造业、教育、文化乃至政治发展,都可以在天津找到历史的脉络,让人深思,也让人感慨。如今,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天津设定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等战略框架,已然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中低端开始了向高端迈进的步伐,这无疑对解决困扰京津冀的雾霾等环境治理是根本的利好。污染问题,需要从产业中需求真正的答案,只有来自产业的污染源头解决了,产业不断升级了,天津乃至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才能根本好转。
作为国内高速增长的明星城市,经济方面,2011年天津GDP总量挺入“万亿俱乐部”,2011-2014年期间GDP年均增速为13.2%;预计“十二五”年均GDP增长12.3%,将超过规划目标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也将超过1.7万美元,这样的增长在国内也是挺高的。
在城市方面,人口集聚非常重要,有人气才有财气。天津过去五年流入人口288万人,仅次于上海、北京,超过广州的275万人。这显示出天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作为北方经济中心要素集聚的水平。虽然长了个子,不过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天津将拥有更多人口。显然,天津在打造超级城市的进程中,如何在快速城市化中顺应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同时保持好民众就业、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民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生态瓶颈倒逼创新发展已经是势在必然,依靠传统发展路径已然“压力山大”。
在高速发展之后,天津面临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已是必然,天津的区域治理,既有作为环渤海城市圈打造世界级城市圈的要求,也有京津冀城市群中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更有来自城市发展中高速城市化工业化之后的调整与跨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国家治理要求,显然已经是内在要求,从天津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来看,在这几个方面着墨甚多,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与对策。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当地“十三五”规划建议,天津“十三五”的增长目标锁定在8.5%,这也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了, 比全国的标准高出2个百分点。按照8.5%的年均增速,2020年天津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人均2.3万美元。有体量才有力量,这对增强天津城市聚集辐射功能的意义是重大的。
天津规划建议认为有五大战略迭加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其实这几大机遇,无不指向开放与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质,是区域一体化,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生态约束倒逼的结果,自贸区、滨海新区等制度设计和政策工具,重要方向是投资便利化与贸易便利化,为城市的产业融入全球市场创造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与制度产品,为国家融入全球市场探索经验;“一带一路”既是国家大战略,也是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次重大融合与联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以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滨海为代表的沿海开放,正好对应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圈的崛起与发展,从“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逐步融入国际市场,开创了中国加工贸易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由工业化而城市化,由城市化而城市群,最终形成沿海三大城市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带来了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转型与社会转型不同步的问题,以及生态的问题。这些问题,显然需要通过发展,通过继续扩大开放融入国际国内市场来解决。
天津面对首都功能疏解和全球要素重组的重大机遇,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必将成为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明星城市。不过在“十三五”时期,围绕“一基地三区”的宏大目标,需要建立与产业、城市国际竞争力相适应的人才体系,无论是从加工贸易到服务贸易的升级,金融、物流、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都涉及到高素质的国际人才,要建立世界级城市,必汇聚世界级人才,利用京津高铁的便利条件,发挥好城市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已经成为下一轮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发展的关键。天津街头有一款食品组合叫“大饼+一切”,类似“互联网+”,有如此包容的日常生活智慧,有面朝大海的地缘优势与开放胸怀,天津在下一轮发展中必将有更精彩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