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发布最新报告:东亚高增长将持续 结构改革是前提 世界银行在4月7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东亚经济半年报》中指出,率先走出全球经济危机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十年外部环境变弱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快速增长,前提条件是要重振精神推进结构改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气候变化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当天于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和资深经济学家、《半年报》主要作者伊瓦罗·伊兹沃斯基在东京通过视频对这份报告作出了进一步的剖析。
伊兹沃斯基表示,东亚领导全球经济复苏,其中中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这个地区正在酝酿出新生的希望,这种信心已经在消费者身上,未来也将从企业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更刺激了本地区经济。另外,近来美国经济恢复强劲增长,对美国的经济预期不断被提高,带动对美出口强劲回升,全球的信心正在增强,进一步改善了东亚国家的情况。当前,虽然私人投资还未开始成为增长的引擎,但库存已经开始恢复。报告显示,东亚发展中国家实际GDP增长从2008年的8.5%放缓至2009年的7.0%之后,2010年有望提高到8.7%。该预测比2009年11月的高出近一个百分点。 尼赫鲁表示,鉴于当前大多数东亚经济体已经恢复到或超过危机前水平,如何退出经济刺激方案,驱动私人部门成为经济的发动机是当前各国面临的考验。东亚能否在全球其他地区增长较慢的情况下恢复快速增长存在着较大挑战,但这是有可能实现的,前提是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方面的改革。 东亚是一个多样化的地区,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改革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国,报告建议,“十一五”计划中强调的经济再平衡是关键。再平衡有几个方面,包括调整经济增长结构,使服务业和私人消费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摆脱倚重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进一步提倡环境上的可持续性。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报告建议优先加大物质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在生产和出口价值链中的地位。而低收入国家则需要打入制造业,成为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的一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需要加强财政规则和框架,从而将波动性大的外部收入转化为长期的可持续的增长。最后,太平洋岛国需要深化与之相距最近的大型市场的一体化。 报告也指出了区域中期议程上两个共同的项目。第一,在东盟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区的推动下,需要继续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在过去20年中,区域一体化是东亚地区主要的经济推动力,它使东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增长放慢的前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在比以往更加重要。深化一体化有助于鼓励发展集聚经济和产业内贸易,支持可持续的城市化,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是东亚地区的一个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减排措施以改善对土地和水的利用,提高能效和加强节能,培育可再生能源发挥更大作用。提高能效不仅有利于能源安全,也具有环境上的可持续性,有助于使快速发展的城市更适宜居住。与此同时,适应气候变化的议程要求东亚地区加强合作与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制度和监管框架对于提高经济活动的回弹力,减少洪涝旱灾风险,管理好沿海地区和小岛屿,都十分必要。 谈到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时机时,尼赫鲁表示,首先要看到私营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投资是否已经成为经济的推动力量。目前来说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尽管政府刺激方案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私人部门的复苏还需要一段时间。其次,金融危机期间,东亚国家的财政状况非常良好,很多国家的债务比例比较低,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东亚各国应该在今年年底对本国的赤字、外债情况进行反思,根据该情况结合私人部门的恢复情况作出是否退出的决策。他进一步表示,对中国来说,退出刺激方案仍为时太早,应持续观察经济复苏是否巩固。 对未来6个月的东亚经济前景,伊兹沃斯基十分乐观,并预测会出现强劲增长。尼赫鲁则认为6个月之后很多情况都会更为清晰,特别是刺激计划的退出,届时大多数国家都应该已经确定经济复苏,因此退出的时间表将更为明确。另一方面,汇率问题、通胀问题也都将更为明朗。经济危机的短期影响也将大部分消退,改革的中期议程将会成为更受关注的问题。 来源: 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