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中科视点 >> 交通运输

四川破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中科视点       时间:2011-1-28

四川破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实行公开招标、最短收费年限中标,引入竞争机制,引入市场机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目前四川18个高速公路BOT项目没有一个“烂摊子”项目。BOT建设模式的成功,带动了省市合作股份制建设方式的成功实践,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了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并重,BOT、股份制等多种市场运作方式相结合的多元投资的可喜局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
        “目前,采用BOT方式招商成功并实现开工建设项目18个1915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在建里程一半以上,引进社会资金1376亿元,总里程和引资规模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二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烽介绍。
        “十二五”期间,四川将在确保建成通车15个BOT高速公路项目的同时,力争成功招商并新开工一批项目,确保三年集中建设攻坚任务及本届政府任期内高速公路建设目标的实现。四川将根据BOT高速公路建设及营运工作需要,着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抓好体制机制建设,依托分级负责、省市互动、多元主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地方的工作主体作用,发挥项目业主的责任主体作用,完善厅内协同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发挥多元主体、多个积极性的作用
        “在BOT项目建设中,发挥多元主体、多个积极性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发挥市州政府作为BOT高速公路建设的工作主体作用,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二是强化项目业主的责任主体意识,既发挥其积极性,又确保行为规范。三是部门联动,在省政府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下,强化省级部门的协调联动和工作合力,既落实行业管理,更注重协调服务。省交通运输厅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行业主管部门,就是要加强行业领导,帮助地方分析、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调动地方政府和业主的积极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黄兴棣说。
        按照“多元主体”的要求,BOT项目建设坚持分级负责、省市互动,省交通运输厅负责指导和行业管理,市州是BOT高速公路建设的工作主体,市州政府在高速公路BOT招商及项目建设推进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介绍,全省21个市州政府中,作为工作主体承担高速公路BOT项目建设的达到14个,其中成都市承担了6个项目,资阳承担了4个,遂宁、乐山、宜宾、绵阳、内江、泸州、自贡等市承担了2个以上项目。
        抓好全过程全因素管理
        从细节着手,抓好全过程、全因素管理是BOT项目能顺利推进的关键。四川交通部门把BOT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及规范营运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围绕BOT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省对地方、厅对地方交通部门、厅对BOT项目公司间的多层次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
        按照省负责行业管理与协调,地方负责直接监督管理、合同履约及建设环境协调的职责分工和定位,四川理顺了省、市两级管理关系,完善省市联动新机制。
        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方面,四川交通部门依靠地方政府力量解决好征地拆迁、环境协调等制约项目建设进度的突出问题,在市(州)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同时,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还指导、督促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项目业主严格履行合同,坚持依法、依合同管理。加强对全省BOT高速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做好加快项目建设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措施的宣传推广,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指导、督促营运项目公司严格履约,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抓好安全生产,自觉服从行业管理。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云南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将覆盖全省
下一篇:
2017年6月前十家客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