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余姚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器” 在余姚市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农机展馆展示的各类先进农业机械受到余姚以及邻近的慈溪、上虞等地农机手和种粮大户的欢迎,5天时间,现场成交和达成成交意向总金额达到2647万元。三七市镇田螺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60多台农业机械,这次又选购了3台高性能农业机械,社长李小江说:“我们合作社承包了近万亩粮田,依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农民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而且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先进农机真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武器。” “十一五”期间,余姚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创建全国农机示范区为抓手,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目前,该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6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58.5万千瓦,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快速增长。去年,又引进育秧播种流水线9条,高速插秧机343台,联合收割机900台,大中型耕作拖拉机637台,谷物烘干机67台(套),耕作机械5900台(套)。粮食生产耕、收、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机插水平提高到60%以上,使余姚市的粮食生产综合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高效、自动化机械和特色机械。农机组织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县(市)。 两轮驱动,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 余姚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事关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十一五”以来,余姚市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是水稻机插面积扩展迅猛。2010年,余姚市水稻机插面积达到18.7万亩,是上年的2倍;二是整体推进速度加快。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已从多点试验示范迈入整体推进发展阶段,区域特色明显。该市共建立机插育秧点606个、机插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9个,其中机插水平达60%的示范乡镇5个,机插水平在70%以上的示范村28个;三是高性能机具数量快速增长。2010年,余姚市共投入育秧盘595万张,以及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精量播种器、粮食烘干机、联合收割机、耕作拖拉机等先进农业机械520多台(套),重点产粮区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建立了机插发展的推进机制,通过建立机插培训机制、风险机制、试验示范机制、作业补贴机制、规模化育秧机制等,营造了推广机插技术的良好氛围,农民推广机插技术的积极性高涨。 同时,余姚市以加快推进特色机械装备为重点,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茶园耕作、修剪及茶叶采摘、加工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该市茶机拥有量达到6272台(套)。如“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大岚镇,在余姚市农机局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发展茶叶加工机械,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而且每亩增收节支300多元,为当地农民年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迅速,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播种和移栽;畜禽养殖机械化通过引进推广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设备与技术,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饲料加工、产哺、饲喂、消毒、排泄物处理、降温设施等主要环节机械化。如朗霞街道的月飞养兔场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宁波神农畜禽养殖有限公司通过应用畜禽粪便无害化设施技术并加工成有机肥,年增收250多万元。 农业机械化还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水产业通过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饵、净化处理、清淤起捕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余姚市水产公司加工的青鱼干每公斤销售价达到108元,打入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超市。 去年,余姚市新建农机化示范基地10个,共申报各类项目17个,有7个项目被列入宁波市农机科技推广和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该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58.5万千瓦,今年要达到60万千瓦。全年农机经营收入达到6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余姚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还在余姚市举办了全国农机化备春耕现场会及水稻机插技术培训班,推广该市的先进经验。 三网联动,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 1月25日,余姚市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暨农机“E”路通开通,这个由余姚市农机局和电信局联合打造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使农机手享受作业天气资讯、手机地图、跨区作业等多种信息传递服务,还能查询农机牌证办理、违纪记分、保险、购机补贴、农机维修、供油点等相关信息,这是该市农机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的新举措之一。 近年来,余姚市农机部门通过信息网、合作组织网、农机维修网“三网联动”,不断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一是抓规范发展。根据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机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去年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该市现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9家,服务面积达到80余万亩。 为了合作社的稳定规范发展,余姚市农机部门重点抓好合作社机库建设和“五统一”全程机械化服务,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积极推动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建立以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体系。还根据该市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区域,合理布局农机服务组织,做到合作社服务全覆盖、不留盲区,规模适中、善于管理,不追求组建数量、注重服务能力。从2007年的9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目前的39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1家,省、宁波市级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余姚市级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13家。粮食生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重点,比重达到90%。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触角还延伸到了果蔬、茶叶、水产、畜禽养殖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秸杆改造青饲料等产业领域。 二是抓质量管理,以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和农机质量监管为重点,积极提升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能力,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农机维修、农机产品、配件质量等“打假保农”监督检查工作,结合合作社建设,培育发展规模大、档次高的农机维修点,进一步完善农机维修行业规范化建设标准,监督农机销售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建立进货验收档案,从源头上保障了农机产品质量安全。2010年,余姚市新建规范化维修网点3家,总数达到19家,按照国家一级标准新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1家,服务范围扩大到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区。 三是推进银社合作,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撑。针对农机购置资金短缺问题,去年5月底,余姚市农机局会同余姚市农村合作银行,联合开通了合作社农机购置贷款绿色通道,有效破解农机资金投入不足难题,社员凭授权证就可以在半小时内办好贷款。目前,该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向农村合作银行成功贷款257万元。此外,农机部门还积极引导农机手开展跨区作业,去年开展跨区作业服务面积达19.8万亩,创收1380余万元。 一套机制,确保惠农政策阳光操作 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是各级政府扶农、惠农的具体措施,近年来,余姚市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仅去年,就落实各类补贴资金4570多万元。农机购置补贴实行以来,外地曾出现违规操作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事后追责为主,预防环节上出现空白。余姚市农机部门发现这一问题后,首先从四个方面做好补贴资金落实工作:一是统筹规划,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宣传到户、机具落实到户、技术培训到户、监管服务到户,努力把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二是不断创新补贴机制,补贴资金的使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机工程项目结合、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结合、与培育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结合,确保高效地发挥补贴资金的作用。 三是围绕余姚市农业发展战略和农村小康建设,科学确定补贴范围,强化对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扶持,突出机型配备,重视农机动力结构调整,协调好主机与配套农机具的比例,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四是从事先防范抓起,一方面加强农机干部队伍的防腐预警迫切性和重要性教育,实施农机补贴工作一票否决制、责任倒查制,确保支农惠农政策不变调、不走样;另一方面为增强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防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与余姚市检察院进行工作衔接,共同探索农机补贴反腐倡廉新体系,加强农机补贴工作事前预防,开展防腐预警机制建设。从预防性、时效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着手,通过防腐预警联合协作机制、目标机制、宣教机制、权力运行机制、评估长效机制等五项工作机制和农机推广预警网络、农机防腐监督网络等两大网络建设,在制度、机制上开展预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农机购置补贴腐败现象的发生。 这套独特的“5+2”农机补贴防腐预警机制,既保证了农机购置补贴的规范化运作,也预防了干部违纪腐败现象的产生,该机制被农业部在全国农机系统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