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或苦撑:食品企业两难的选择 2011年之后,中国食品企业除了大小并购之外,还将面临企业与上游产业之间的重组问题,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食品企业在微利环境下,如果无法完成蜕变,那么只有选择并购,否则经营的苦楚将继续困扰每一个企业家 最近接触了几个食品企业,每个食品企业都在面临着共同的压力——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同时上涨。企业在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利润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于是一些企业选择了收缩战略,市场及投资在2011年将更加谨慎。 食品企业生存艰难 食品企业的谨慎反映了其所处行业的严峻形势。 从目前经济环境来看,2011年的物价肯定不会保证平稳,农副产品的价格将继续上扬,一方面是因为这几年来全球已经进入到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多发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如果不能风调雨顺,那么农副产品的供应就无法保证充足,因此价格就自然会上涨。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把菜价调控下去,但各地的菜价随后又上涨回来了的原因。除此之外,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是造成农副产品价格不可能下降的原因,农副产品的价格攀升,给食品企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原料成本上升。 其次,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农资市场,变相推高了整个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因此对食品企业来说,原料的上涨将是不可逆转的。 为了摆脱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困惑,企业开始谋求新的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用自建基地的模式,一方面保证原料供应充足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另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缩减原料供应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2008年乳业危机之后,中国乳企开始自建基地,或者将散户集中起来管理的原因。从而打破了公司+奶站+奶农的模式,直接变成了公司+奶农的模式,既有效控制了原料品质,又保证了原料的价格稳定性。而食品企业面临同样的变革,未来企业+农户的模式将全面升级,在原料成本继续上涨的环境下,未来企业带动农村庄园化升级,将农户紧紧的捆在自己的战车上,以完成原料到加工到销售一条龙式转型,那些四处拼揍原料的企业,空间将越来越小,当企业直接介入到原料端竞争后,那些经营原料的供应商市场也将越来越小。 食品企业难做而且收益不高,一直都是困扰每一个食品企业的大问题,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行业,如果中国食品企业不赚钱,直接冲击的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在目前这种暴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食品经营者变的越来越迷茫和浮躁,很多人干脆以食品企业为幌子,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上,以谋求更大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中国食品企业危机越来越多的原因,因为大家都不专心做食品了,大家都想办法去做房地产了。就连中粮这样根正苗红的食品企业,也不忘在房地产市场上掘一桶金,这为各地民营企业家绞尽脑汁做地产或者参与当地房地产经济做了最好的诠释。 并购也许是好的选择 “很多食品企业都参与了房地产。”这个事实成立的前提下,在国家持续的调控中,一旦这些企业没有迅速撤离,他们将会陷入到更大的资金旋涡,在公司现金流不充裕的情况下如果无法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又不能找到风投企业介入,那么企业只有选择并购才能继续保证生存。 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待价而沽,选择了并购的道路,投入到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怀抱中去,比如2010年底,君乐宝被蒙牛收购,一方面说明蒙牛品牌正在全面布局高、中、低各个消费层次的牛奶市场,并且弥补自己在低温酸奶品类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说明君乐宝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企业经营效益并不理想,所以才走上了并购的道路,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2011年之后,中国食品企业除了大小并购之外,还将面临企业与上游产业之间的重组问题,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食品企业在微利环境下,如果无法完成蜕变,那么只有选择并购,否则经营的苦楚将继续困扰每一个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