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黄瓜”到“毒芽菜” 小细菌震动了大欧洲
从“毒黄瓜”到“毒芽菜”,再到怀疑可能带菌的西红柿、生菜等,疫病的阴影令欧洲人的餐桌日渐寡淡。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疫情5月初从德国蔓延,至今已造成24人死亡,2400多人感染,数百人住院救治。尽管德国联邦公众传染病预防与监控主管机构罗伯特·科赫科研所表示“疫情最坏的情况正在过去”,肠病疫情给整个欧洲造成的震动仍然在多个层面发酵。
大肠杆菌与人类如影随形,而且很多种类是非致病性的。初步研究显示,目前为祸欧洲的菌种也并非全新,很可能只是一个变种,与以往的出血性大肠杆菌最大的不同,是它很容易造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而传统的“血液透析”疗法却无能为力。
防疫和食品安全部门当前一项关键的任务是尽快查清病源,但恰恰这方面的进展陷入迷途,并在欧盟内外引发了始料未及的争端,先是西班牙与德国的“毒黄瓜”龃龉,这两日俄罗斯又因蔬菜进口禁令同欧盟发生争执。欧洲卫生部长周二赶往卢森堡进行紧急磋商,会议的无果而终更令公众和舆论对欧盟对紧急突发情况的应对机制再添不满。
目前,公众对疫情及其进展存有三“惑”。其一针对病菌:它究竟是何种大肠杆菌?如何传染?为什么传播这样快?致命性这么强?其二是针对有机农业。以洁净、绿色、安全为鲜明特色的有机果蔬种植业这些年在欧洲强势发展,标有“BIO”标签的有机食品广受欢迎。如今最安全的反而不安全了。其三是针对德国乃至欧盟的公共健康和卫生防疫机制。在德国,联邦制的治理体系使得医学病例的汇总、分析、追查以及临床诊治都存在“分而治之”的情况,在疫情迅疾发生、蔓延的情况下,就明显缺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和效能;扩而至于欧盟层面,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这次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对欧洲的冲击具有全球性的镜鉴作用。其一,疫病与防疫从来就如同魔与道之对抗。即便是医学科研和防疫能力最发达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也会被新生或变异的疫情撕破防线,各国都需不遗余力地防范各类疫病。其二,全球化的今天,如同金融危机的蔓延,疫病传播对全球危害的速度和烈度都在加强,世界性的更为有效、协调的共同应对机制应不断升级。而中国和德国科研机构这次合作完成大肠杆菌病菌基因组测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据报道,一位正在德国做客座研究员的中国科学家在餐厅偶遇一位德国细菌专家,并接洽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帮助实施病菌基因组测序,后者在全球率先完成了病菌基因测序,为德国防疫工作提供了及时的支持。
眼下疫情还在继续,全球在保持警惕的同时,关注着欧洲的抗疫行动。持平而论,在这样一场危及生命的疫情面前,欧洲的防疫机制和理念整体并未失序。其中一些细节值得注意,比如疫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尽管从疫情发生以来,各类信息显得繁乱甚至矛盾,但始终是公开、透明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谣言的散播和公众的慌乱;又比如罗伯特·科赫科研所等防疫科研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追查、确定病源,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据笔者一位当地记者朋友说,她最深的一个印象是科研人员的“实在”。他们坚持发布最新的研究结果,即便可能是错误的,即便遇到舆论的批评。面对记者凌厉的追问,科研人员经常做出的回答是:“不知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无效的回答,恰恰体现了科学的态度和原则,也承载了公众和舆论的基础信任。这是抗击疫情最关键而宝贵的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