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在改革大方向已经清晰的前提下,各项具体措施呼之欲出。
存款保险制度落地,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
证监会发审会将被沪深两市自建的聆讯会代替,本月底《证券法》修改意见迎初审,表明注册制已初现端倪。
早在2012年,中国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将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华尔街见闻为您梳理今年有望出台的六大金融改革措施。
1.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兑现了他在两会上关于存款保险制度于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承诺。国务院周二发文称,《存款保险条例》将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央行此前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周小川在两会上还表示,今年如果能有一个机会,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开了,这个概率应该说是非常高的。事实上,中国去年已经将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至20%,而在今年又将这一区间进一步扩大10%,至30%。
存款保险制度正是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做的一次重要准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竞争加剧,经营不善的银行甚至可能出现破产。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将过去政府的隐形担保变成商业保险的显性担保,一方面保护储户的利益,同时也增强了储户的风险意识。
2. 民营银行设立加速
同样受益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还有民营银行,因其变相提高了民营银行的信誉度。
目前,去年首批的5家试点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已于今年1月进入试营业期。如无意外,首批民营银行都将于今年正式开业。
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还表示,目前在银监会排队审核的民营银行超过二三十家。
目前来看,监管部门对于民营银行的设立持积极态度。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两会期间表示,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不设数量目标,成熟一家审批一家。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是民营银行在一旦产生对社会和公众利益带来危害的外部性风险的兜底措施。如果没有了存款保险制度,肯定是不会产生大批量的民营银行。
3. 注册制初现端倪
此前有报道称,证监会发审会将于今年5月解散,IPO受理和审核下放到交易所。但证监会本周对《新京报》表示,“尚不知情”。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在今年两会上表示,审核权下放到沪深交易所是目前注册制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见。
事实上,注册制需要解决的是法律依据的问题。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透露,按正常进度,《证券法》修订案有望4月底上会初审。初审之后修订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求完毕之后,最快8月二审,10月完成三审。
不过她还表示,若在这个过程当中,注册制改革有需要,在立法方面也可以做一些“特殊的安排”。
目前,新股发行的审批权已经开始转移。国务院本月中旬宣布取消证监会9项行政审批,包括取消证监会对于证交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种,以及新三板上市新交易品种的行政审批。
4. 深港通启动 外资投资门槛降低
今年,无论是证监会主席肖钢还是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都已经在公开场合表示,深港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深交所也与近日开会,将启动深港通列入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
同时,深港通或比沪港通更加开放。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上表示:“沪港通从去年设计、论证、准备的角度来讲,因为新鲜事物不太有把握,所以设计时保守了一点,出台了一段时间后以后,大家发现这个东西可以进一步搞得更好一点,思想可以更解放一点,所以这方面是有所探讨的。”
事实上,启动深港通是中国开放A股市场的重要一步。
目前境外长期资金投资A股的渠道主要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及沪港通。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26日,外汇局累计审批QFII额度增至721.49亿美元,获批机构增至267家;RQFII额度增至3298亿元,获批机构增至111家。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在今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预期下,除了启动深港通,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或将取消。
5.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放开 推出QDII2
除取消QFII、RQFII额度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放开也传来信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表示,要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个人对外的投资制度QDII2正在研究。周小川行长也在前不久表示,北京或扩大QDII的主体资格。
事实上,松绑境内外投资的限制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重要步骤。而在今年10月,IMF将审议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目前包括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人民币是否能成为篮子里第五个货币,关键就在于人民币能否“自由兑换”。
周行长称,做出资本账户自由化承诺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在IMF审议时被接纳的几率,“即使那时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账户”。
6. 设立更多自贸区
继上海自贸区之后,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已于上月获批。
上海自贸区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申万宏源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粤津闽更多的是推广上海自贸区已经获得成功的政策内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开放将成为四大自贸区主要的竞争领域,特别是“负面清单”管理方面的试点和突破,将成为自贸区主要的竞争手段。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各地自贸区都有基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功能定位。上海作为自贸区样本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打造对外资本账户通道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天津定位于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辐射京津冀,对接中韩自贸协定。福建主要发展对台湾地区和东盟贸易,广东对接港澳服务业。
自贸区的扩容,意味着中国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进一步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