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白酒行业可谓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从“黄金十年”到深度调整,此后白酒产业调整一路进入深水区。进入”十三五“白酒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之后,白酒企业正在各显神通布局”十三五“。
作为清香型白酒的产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山西汾酒(15.93,0.210,1.34%)继2012年成功迈入”百亿俱乐部“之后,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营收、利润增长超预期增长,泛全国化也基本完成,在名优白酒企业竞争呈现战略相持的“十三五”时期,汾酒要实现三个转变取得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成绩单首秀:营收、利润增长均超预期
在1月13日-14日举行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上,山西汾酒首次对外透露了“十二五”的优秀成绩单。“总体上看,‘十二五’发展规划预定目标基本实现,企业发展总体良好。”李秋喜指出。
李秋喜表示,“十二五”时期,山西汾酒的总资产指标达到106.2亿元,比2010年增长110.46%。五年规划期实现营业收入总计562.41亿元,完成目标的148%;实现利税总计138.36亿元,完成目标的100.26%;实现利润总计54.74亿元,完成目标的155.07%。规划期内,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是2010年的2.45倍;2012年实现利税41.1亿元,是2010年的2.09倍,实现利润18.67亿元,是2010年的1.97倍。
除了数字上超同行业水平的增长,山西汾酒也在这五年间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从生产、供应、物流、销售一体化管理,到营销组织架构、人才招聘、服务平台整合、管理体系理顺、市场布局、产品结构等一系列举措的调整,汾酒的系列经营管理改革,都让山西汾酒在发展过程中频上新台阶。
回顾山西汾酒“十二五”的转变,李秋喜将之概括为6个方面:“一是构建了白酒行业独一无二的“中国酒魂”信仰理论体系,形成了汾酒发展新思维,为汾酒未来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方向。二是创新营销理念,变革体制机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的企业管理模式。三是经营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母子公司关系得到了明确和理顺,标杆化管理得到逐步推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有效推进,科研创新实力明显增强,食品安全内控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建立了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并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四是产能规模化,装置机械化和自动化取得了突破,打造了全国一流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和白酒现代化生产物流基地,产业链建设初具规模。五是产融产文结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山西汾酒参股商业银行,成为交城农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成功竞购CBA团队,成立了专业化运作的汾酒篮球俱乐部。六是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职工收入和子女就业率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是,在酒行业企业的各类总结中,李秋喜提及的第五第六项工作,是极少数企业所提及的,尤其是职工幸福指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是汾酒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汾酒已完成”泛全国化“布局
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5年白酒行业种种迹象表明白酒行业调整进入新阶段,而山西汾酒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企业也已经进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汾酒2015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92%、净利润增速则明显超过市场预期,增幅达117.01%。而李秋喜在2015年末举行的经销商大会上则透露,2015年汾酒集团营业收入将突破130亿元。汾酒集团副总经理、汾酒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卫华则透露,2015年汾酒销售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企稳回升,在销量、收入、利润等方面同比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销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在上世纪九十时代初期,山西汾酒一直是业界公认的“汾老大”,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头羊,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山西汾酒在全国化的道路上有所退步,但山西汾酒一直在追求深度全国化的道路上。据媒体报道,在浓香型白酒大本营四川,汾酒的门头布满大街小巷,在商超、流通等渠道,汾酒的产品也随处可见;在华东,汾酒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市场实施布局,品牌投入、渠道投入成倍增长,大有与浓香一争天下的气势;在华中和华南,汾酒的点状布局实现了空白区域的填充,为此后的跑马圈地打下了基础。加上原有的华北、西北等区域,汾酒基本上实现了泛全国化布局。
当前,作为最具有国际化优势的清香型白酒也正在迎来快速发展期,包括牛栏山、衡水老白干、红星二锅头、宝丰、汾阳王等清香型白酒企业也在与浓香型、酱香型白酒的竞争中快速发展,作为清香型白酒的领头羊,山西汾酒通过率先执行国际化食品安全内控标准、高调纪念”巴拿马“获奖等国际化的活动,也已经进入深度全国化、加速国际化的最好阶段。
据了解,2016年,山西汾酒的营销思路核心是坚持“调结构、调模式、调节奏、调配置”,其中围绕”全国化“布局的格局进一步清晰:省外聚焦核心市场、加强重点市场,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广东、河北、内蒙等重点市场,资源将适度倾斜,划整为零,小版块、高密度,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山西及河南市场则要推进渠道扁平化、精细化和核心终端掌控工作;其他区域市场也要针对本区域特点,加大针对消费者和终端动销的投入,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