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中科视点 >> 能源电力

青藏高原“可燃冰”可供中国90年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中科视点       时间:2010-6-18

        新华网 3月8日讯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骆惠宁6日在京表示,青海省今年计划加大对被誉为“后石油时代”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可燃冰的勘探力度,并把勘探和科研相结合,从而推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青海省今年将引进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让可燃冰的科研和开发同步进行,并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骆惠宁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气体成分是甲烷,一般在深海和高原地区存在。1立方米的可燃冰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常规天然气,并且杂质含量更少,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质。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清洁特点,遭遇不同程度能源瓶颈的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可燃冰的研发。
        “从国家能源战略考虑,可燃冰的勘探、科研与开发应当受到高度重视。”骆惠宁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发现了可燃冰的实物样品和存在标志,2009年9月中国在青海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
        中国陆域可燃冰主要赋存于青藏高原冻土带,专家估计储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四分之一。
        “青海对可燃冰的勘探刚刚起步,目前已经布下几个勘探井,关键是开发利用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骆惠宁说。
        骆惠宁表示,今年希望通过科研进一步探求如何实现在可燃冰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生态环境破坏。据悉,开采可燃冰可能会因为瞬间压力释放引发滑塌等地质灾害,其所含甲烷的大量释放也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曾表示,中国陆域冻土带的可燃冰大约在10-15年内可开发利用,最大的难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强调各国科学家均认为可燃冰的开发利用首先要顾及环境成本。
        张洪涛说过,中国陆域冻土带发现可燃冰的意义不亚于发现大庆油田,开采得当必定是全球未来发展的福音。中国陆域冻土带“可燃冰”钻探首席科学家祝有海此前表示,当前可燃冰主要可以通过热激发、减压、化学试剂注入、二氧化碳置换等办法进行开采。
        另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乔正孝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他希望可燃冰的科研与开发利用能够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建议在青海省建立可燃冰勘探开发的技术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是处于中低纬度带上的高山冻土区,有别于国际上普遍分布的极低冻土,可燃冰的成矿规律和成藏机制均有特殊之处,迫切需要开展青藏高原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可燃冰成藏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乔正孝说。
        据媒体报道,中国在海域可燃冰开采方面已经初步形成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探测技术。但乔正孝表示,中国对可燃冰开采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技术装备方面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据悉,美日等国家均有研发可燃冰的重大计划。韩国近日宣布将于4月开始投资3700万美元钻探位于其东部沿海的可燃冰,并提出计划于2015年商业化开发可燃冰。韩国周围的可燃冰预计可达6亿吨,可满足韩国30年天然气需求量。
        青海省科技部门此前提出,希望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解决可燃冰开发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青海高原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燃冰作为未来能源的价值毫无疑问。我们希望在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的前提下,尽早开发利用可燃冰。”骆惠宁说。


        
打印】【关闭
上一篇:
2010年5月天然气产量75.25亿立方米同比增13.07%
下一篇:
2025年Q1中国在全球市场医药保健品进出口统计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