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最新专题视野 | 
视野导航
能源电力 | 化工机械 | 医疗卫生 | 医药保健 | 
金融经济 | 交通运输 | 冶金制造 | 农副产业 | 
装饰建材 | 电子通讯 | 轻工纺织 | 服装鞋帽 | 
日用百货 | 汽车家电 | 房产服务 | 其他行业 | 
联系我们
电话:0086-10-84675230
传真:0086-10-84673367
邮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温馨提示:请用简体输入法进行搜索).
关键字
中电信“十二五”宽带规划:所有城市光纤到户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视野 >> 最新专题视野 >> 电子☆通讯
最新专题视野
【时间:2011-4-8】

中电信“十二五”宽带规划:所有城市光纤到户

        当前,人均宽带和人均信息的占有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宽带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均跃居世界首位。在“十一五”宽带发展基础上,中国电信近日提出“十二五”宽带发展规划:三年时间实现城市光纤化。同时,宽带资费将持续下降。
        在网宽带用户近7000万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信投资宽带网络约1500亿,宽带端口超过1.1亿,无源光网络(PON)内置端口超过2000万,约为2004年宽带端口的5倍;ChinaNet骨干互联网带宽达到20T,国际出口带宽达到440G。目前,中国电信在网宽带用户接近7000万。
        同时,中国电信“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光进铜退”,共退出铜缆6500万线对公里,光纤网络实现规模部署。南方城市20M的覆盖率由10%提高到58%,4M覆盖率由53%提高到98%,宽带接入主干网基本实现光纤化,无源光网络(PON)宽带端口数占比24%;光纤入户(FTTH即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覆盖家庭数1000万;光纤在商务楼宇基本实现全覆盖;南方农村行政村通光缆比例接近70%,乡镇已经基本实现光缆全覆盖。
        三年内所有城市光纤化
        “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将着力于接入层宽带建设,改变目前接入层主要采用铜缆+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接入方式,形成一个骨干网与接入网相匹配的大规模、高速率的整体宽带网络。         按照工程目标,中国电信宽带用户的接入带宽将在3-5年内跃升10倍以上,并将持续快速提升。南方城市将全面实现光纤化,核心城区全部实现光纤接入,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M,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以上。形成一个包括卫星通信、光纤宽带、移动网络,覆盖大江南北、惠及全中国的优质信息网络。
        据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强调,中国电信将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城市光纤化。城市地区,2011年计划新增光纤入户(FTTH,即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达到3000万个家庭,累计覆盖4000万家庭;南方城市(含县城)实现8M接入带宽全覆盖,20M覆盖率达到70%;东部发达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20M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3年对南方城市(含县城)的所有家庭客户均可提供20M接入,光纤入户(FTTH,即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覆盖达到8000万户。“十二五”末,南方城市地区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网全覆盖,光纤入户(FTTH,即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超过1亿。同时,中国电信将实现3G网络全网覆盖,热点区域WiFi覆盖,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宽带网络。
        宽带资费将持续降低
        在资费方面,随着“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的实施,中国电信预测宽带速率和资费的“跳变期”将在三年左右到来,宽带资费将持续下降。经过“跳变期”发展,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带宽大幅提高,带宽门槛实现跨越式提升,而宽带的每兆单价将会持续下降。

上一篇:
在“十二五”信息技术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下一篇:
十二五电子商务主攻四大重点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