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最新专题视野 | 
视野导航
能源电力 | 化工机械 | 医疗卫生 | 医药保健 | 
金融经济 | 交通运输 | 冶金制造 | 农副产业 | 
装饰建材 | 电子通讯 | 轻工纺织 | 服装鞋帽 | 
日用百货 | 汽车家电 | 房产服务 | 其他行业 | 
联系我们
电话:0086-10-84675230
传真:0086-10-84673367
邮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温馨提示:请用简体输入法进行搜索).
关键字
云南十二五规划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视野 >> 最新专题视野 >> 其他☆行业
最新专题视野
【时间:2011-4-9】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两强一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消费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江河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降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牢“三农”发展基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队伍建设。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高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良种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广泛推广订单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8)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和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培育具有领军作用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发挥烟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开发糖、茶、胶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完善矿电结合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1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2)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视企业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更多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引进知名民营企业来滇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五、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以内需促发展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3)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加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
        (14)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保健、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把云南建成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服务外包、会展以及社区、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16)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培育成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聚集区。重视建设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防止同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区域。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17)优化城镇体系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推进城镇村落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重视集约、节约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缓坡丘陵搞建设,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注重从制度上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研究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着力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有效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8)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加快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进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整体脱贫。
        七、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配套、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完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滇池补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展地下水普查和规划,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继续开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护治理,确保国土安全。
        (20)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铁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铁路营运里程和运输量,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努力构建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公路网络,提高等级和路网密度,基本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乡村硬化路的目标。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扩建、迁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强港口、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通讯、能源、给排水、防灾减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绿化体系建设。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水电,提高火电清洁化水平,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探索发展核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善省内城乡电网,提高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巩固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25)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工业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九、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以先进文化引领全省科学发展。
        (2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奉献,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27)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两馆一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新闻媒体管理,提高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能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28)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提升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规划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29)积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围绕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音乐品牌,制定文艺精品创作中长期计划,建立重点文艺项目库,在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等主要艺术门类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设立特殊文化人才专门工作室,采取文艺家签约创作、招投标、以奖代补等方式,保障和促进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建设一批文艺创作生产基地,整合省内外文艺创作资源,提升云南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加快中青年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区域性重点文艺创作群体和专门性文艺创作群体的扶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艺创作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市场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创造全省各族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要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完善符合省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30)积极稳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就业容量,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工会和企业作用,逐步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突出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改危、地震安居四个工作重点,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努力实现全省各族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33)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大中医药、民族医药扶持力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4)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全面实施《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3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认真落实维稳责任制,加强社会矛盾预防、预警、化解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风险评估,进一步强化处突维稳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宁。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
        十一、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巩固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低碳绿色发展。
        (36)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局部生态退化和生态脆弱区的修复保护力度。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科学统筹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江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强化污染物排放治理,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排污权交易,建立和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和环境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37)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的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体系和工作机制。运用环保、技术标准、产业和金融政策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全民节能、电厂脱硫等工程,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及产品。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38)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水、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有效供给。合理利用土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明晰资源产权,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逐步建立和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实施资源战略管理。
        (39)积极促进低碳发展。加强低碳、循环技术推广和应用,积极构建低碳经济体系,打牢绿色经济强省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低碳试点省建设。在资源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废物利用各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挥碳汇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互惠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进绿色办公。大力弘扬优秀民族生态文化,促使公众自觉参与低碳环保活动,倡导低碳生活。
十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云南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要以地震、地质、气象、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0)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落实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科学制定建筑物设防标准,加强抗震设防工作。提升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设施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充实快速应急抗震救灾力量。
        (41)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坚持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方针和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的原则,加快制定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措施。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加强救治能力建设,全力做好地质灾害救治工作。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42)提高气象灾害防治水平。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和天气雷达、区域气象观测网、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等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广抗旱栽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加强防汛抗旱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全面落实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3)加大生物灾害防控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完善有害生物防控监督机制,加强检疫御灾、防治减灾、科技支撑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防控。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遏制森林病虫害发生。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有效控制危险性有害外来生物的扩散蔓延。
        十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开放是云南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势所在。要以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大窗口为重点,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调,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全面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
        (44)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构筑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互联互通的交通、油气、电力和信息等国际通道与枢纽。积极发展通用航空、通勤航空,增开国际航线。大力推进连接内地、通达周边的铁路、公路、水运通道建设,积极推动中缅油气管道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化通讯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以云南为中心的境内外电力交换枢纽。推进通关便利化,完善口岸通关条件,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全面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45)着力打造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云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清洁新型载能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沿边开放功能区,加快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推进边境城镇、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创新合作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市场、原料、能源三头在外的产业集聚区,以及保税物流区和无障碍跨境旅游区。以利用境外资源、开拓境外市场为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劳务输出、工程承包、资源开发等项目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46)积极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全方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持续提升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建立和完善云南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合作机制。提升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及中越、中老、中缅边交会等办会水平,进一步办好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东盟华商会和亚太华商论坛。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多形式多渠道举办各种展会。全方位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稳步推进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增进了解互信、促进国际友谊的示范窗口。
        (47)全面提升对内开放水平。统筹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强化云南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经贸联系,积极参与泛北部湾开发。推进滇港、滇粤、滇桂、滇沪等双边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依托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搭建好产业承接平台。
        十四、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8)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构筑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的竞争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和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时期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49)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明确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组建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争取设立优势产业投资基金和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支持优势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和规范专业投资公司运作机制,增强吸引和筹集资金的能力。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积极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发展,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50)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法治、责任、阳光和效能政府建设。稳步适时推进行政区域的调整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积极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探索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继续深化财税、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十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5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的突出问题。
        (52)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省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忠实履行责任,自觉做到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以优良党风凝心聚力,形成推动云南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党的基层组织要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载体,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53)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强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强化司法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
下一篇: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组织结构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