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最新专题视野 | 
视野导航
能源电力 | 化工机械 | 医疗卫生 | 医药保健 | 
金融经济 | 交通运输 | 冶金制造 | 农副产业 | 
装饰建材 | 电子通讯 | 轻工纺织 | 服装鞋帽 | 
日用百货 | 汽车家电 | 房产服务 | 其他行业 | 
联系我们
电话:0086-10-84675230
传真:0086-10-84673367
邮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温馨提示:请用简体输入法进行搜索).
关键字
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视野 >> 最新专题视野 >> 医疗☆卫生
最新专题视野
【时间:2011-4-11】

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第二稿)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郑州市“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卫生事业主要成就
        1.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
        2006~2009年全市卫生总投入144.08亿元,其中:医疗机构118.26亿元,公共卫生机构25.82亿元;全市卫生事业投入 23.4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12.64亿元;完成了市一院、市中心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市骨科医院新建病房楼和市六院呼吸道病房楼,以及市二院整体搬迁项目的建设工作,市七院、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2009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37家,其中医院162家;病床42971张,比2005年增长46.68%(2005年病床29295张);卫生人员57633人,增长24.66%(2005年卫生人员462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004人。2009年平均千人口执业医师2.11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44人,千人口拥有病床5.71张。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显著提高。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紧急医疗救援和卫生监督应急专业体系,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大型演练,应急响应及时有效。圆满完成“问题奶粉”筛查救治、四川抗震救灾、奥运保障、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卫生应急工作任务。启动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网络,提高了应对传染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传染病病例平均漏报率低于2%。有力推进急救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地区延伸,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指挥有力、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的急救网络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任务,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整体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深化“一个机制、三大体系”的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成效显著,使我市艾滋病疫情维持在低流行态势。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甲状腺肿大率控制在5%。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试点。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肿瘤监测、早发现、规范诊治等防治策略。
        通过实施“三网”监测和“降消”项目,妇幼卫生工作明显得到加强,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与2005年相比,全市婴儿死亡率由 8.95‰下降到5.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0.42‰下降到6.40‰,孕产妇死亡率由40.57/10万下降到21.27/10万,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73.8岁提高到75岁。2009年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23%,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0.85%,住院分娩率为99.09%,妇女病检查率为49.74%。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市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由2005年的13.80‰降至11.72‰,有力地保障了全市妇女儿童的健康。
        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市、县(市、区)独立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初步建成功能较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卫生监督制度建设和人员规范化培训,执法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对食品、环境、劳动、学校、放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21类主要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4.39%,生活饮用水监测合格率城市为98.66%,农村为91.36%。
        3.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完善便民措施,规范医院管理。通过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实施医疗服务“大会诊”制度,加大对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监管力度;推动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评价公示奖惩制度,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在省会推行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少重复检查。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临床用血连续10年100%来源于无偿献血。加强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逐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市属医疗机构领办社区工作机制,使城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水平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完成了《郑州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和《郑州市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
        4.农村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快速发展
        新建了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完成了7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为全市96所建制卫生院配置急救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高标准新(改)建2114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并为每所配备价值约2万元的基本诊疗和健康教育设备。积极探索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2007年组建以金水区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一体的金水区总医院,率先推行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初步实现了农村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累计培训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余次。自2008年开始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全市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乡村医生给予了每人每年补助2400元,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发展完善,2006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2010年参合率达到98.08%,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长效协调机制。截止2010年9月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1个(服务中心60个,服务站211个),服务人口达到403万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金水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绿东村、南阳路、南阳新村和绿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08年推出“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组建片医小组588个,服务280万居民,基本实现中心城区片医全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社区居民满意率达90.78%。2010年底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40%以上。
        5.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形成了以市、县中医院为核心,以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骨干,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在建3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特色专科6个,培养了30名“21世纪中医人才”。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制定了郑州市卫生科技和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从制度上、经费上、优势项目上保障卫生人员科技创新的需要。资助医学博士创业项目19项,选派医学高端人才培养30名,聘请工程院院士3名,中科院院士2名,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引进博士43人,参加国际培训和学术交流500人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4898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1145名。
        5年来,全市开展省市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34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196项,发表医学科技论文7845篇。全市建立了10个省级医学特色专科、28个市级重点专科、47个市级特色专科,支持建设12个医学重点实验室。获得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科技领军人才3名,申报河南省卫生科技中青年人才12名,申报郑州市科技创新骨干347名。
        7.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密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改革发展相结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扩大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开设“郑州卫生大讲堂”,深入到社区、农村、机关、学校、企业进行巡讲,在促进健康教育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我市应对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综合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009年10月,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13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进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按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并提高了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郑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公立医院管理存在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运行机制上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还有待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完善。
        2.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量有待提升
        郑州市卫生财政投入虽逐年增加,卫生资源虽有很大提升,但相对同等发达城市仍显不足,2009年郑州市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45人,武汉、济南分别为2.71人和2.73人。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和新建城区分布较少。
        3.医疗卫生服务特色和技术优势尚显不足。
        随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必将面临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病人数明显下降的趋势,“大而全”、“小而全”没有特色的办院模式已不能适应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郑州市级医疗机构虽然部分有一些特色专科,但缺乏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点专科。
        4.现代医疗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在基本医疗服务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居民对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高收入、高服务需求、高医疗保障的群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个体化。郑州市高端医疗服务提供不足,且缺乏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产业。
        5.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郑州市和各县(市、区)卫生局、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各级管理机构、绝大部分医院已实现业务覆盖范围内的局域网络建设,但未和二级机构及市、县(市、区)卫生局的专线联接。郑州市社区卫生系统已初具规模,但社区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信息不共享,社区、医院和管理系统无法互联互通。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市级统一平台,服务终端也未延伸到所有村所。郑州市卫生领域信息化业务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系统分割、相互独立、连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系统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三)“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五年后中部地区将得到大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实施,将极大提升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推动郑州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给郑州市的卫生事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城乡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公共卫生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其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居民生活、工作方式变化,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将会进一步增加。第三,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增强,将给卫生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2.新医改为郑州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我国新医改方案明确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框架,提出要完善构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四大体系建设,且提出要加强与完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八个方面,作为保证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并明确了相关的主要政策措施。新医改方案不仅为郑州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郑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加速发展、布局调整、体系完善和体制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3.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郑州市疾病防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郑州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国务院原则同意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则进一步强化、巩固郑州作为全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特殊地理位置为郑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郑州市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带来更多挑战与压力。过去20年,新发传染病超过30种,平均每年都要出现一种以上的新发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的快捷和便利,使得疾病传播速度加快。郑州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而且航空发展也很快,因而郑州市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复杂而艰巨。
        4.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提高
        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将会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医疗卫生服务既要关注急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又要关注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慢性病的控制;既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因此,在加速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设的同时,应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提升郑州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5.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卫生服务结构带来影响
        《2009年郑州市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至2009年末,郑州全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6%,较2008年上升0.2个百分点,即老龄化率达到8.6%,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化的加剧对郑州市的卫生事业在慢性疾病、老年保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将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核心,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把郑州市建设成中原地区先进的健康城市。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维护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探索人人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实现路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职能。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社会多元化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在确保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
        3.实事求是,立足当前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做好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立足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结合城市功能和发展定位、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4.改革创新,注重卫生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进卫生发展模式由外延粗放式增长向内涵效益型发展转变,促进卫生服务功能与技术转型升级。以改革促发展,创新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为长期发展创造条件。
        5.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
        科学筹划、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和整体发展,又要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做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三、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全市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目标和指标
        1.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5岁;婴儿死亡率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孕产妇死亡率20/10万。
        2.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1.2%;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增加1/3;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6.5张;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99%;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不超过40%;医疗救助:低保家庭覆盖率100%;因病致贫率:农村降到15%以下,城市8%以下。
        3.降低传染病的危害,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水平
        重大传染性疾病(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于五年平均发病率;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8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
        四、郑州市“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任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综合协调功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集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为一体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精干高效、方便群众”的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并设立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各级政府要把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纳入区域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充分考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用地需要,保证2015年本辖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对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推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制度,政府全额投入,购买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全额返还。
        2.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围绕“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和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机制目标,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法制,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面完成市、县(市、区)、乡三级卫生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体系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法制体系。继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到2015年,全市重大传染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疾病与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强化应急人员培训,至2015年应急知识培训覆盖率市级>60%,县(市、区)级>70%,乡镇等>80%。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示范区创建活动。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启动程序和分级响应工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反应级别的科学性和可控性,注重部门间协调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尽最大可能避免事件发生,减少人员伤亡,保护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3.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切实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建立稳定长效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疾控工作经费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且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县(市、区)级财政要按人均0.5元的标准安排艾滋病防治经费。进一步完善以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疾病防控体系。加快城区疾控机构建设步伐,实现市、县(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双达标”。充分考虑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总数量,科学核定疾控机构人员配置标准。建立疾控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切实加强疾控队伍人才培养。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进一步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加强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等地方性疾病防治,保持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依法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加强慢性病筛查,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加强精神卫生预防体系建设,开展高危人群干预。
        “十二五”期间,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不高于五年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低于2%。全市适龄儿童(含流动儿童)建证率在95%以上;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在85%以上;维持无脊灰状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新涂阳病人发现率70%以上、新发涂阳病人治愈率85%以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疟疾目标。艾滋病防治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娱乐场所、酒店和社区等人群集中场所安全套可及率达90%以上;100%实施母婴阻断;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农村达90%以上;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艾滋病监测哨点、VCT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确认实验室及定点医疗机构建设100%符合相关标准。碘盐合格率大于90%;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
        4.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利用财政资金,按照填平补齐、改扩建为主的原则,建设1个市级、17个县(市、区、管委会)级卫生监督机构,合理配置检测设备、通讯和执法交通工具;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功能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监督信息化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管理,深化在职教育与培训,对市、县两级卫生监督业务骨干进行卫生监督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培训;以防保队伍为依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卫生监督网。
        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监管职能,依法加强对社会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督管理。强化职业卫生、医疗市场、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饮用水、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监督检查,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群众投诉处理率达到100%,案件及时办结率达到95%以上。完善执法工作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依法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5.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与质量
        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在空白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航空港区等)新建妇幼保健机构,完善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县妇幼保健机构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将市妇幼保健院扩建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加强基层助产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建设妇幼保健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的质量控制。强化妇幼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培训。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和“降消”项目、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项目、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及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实施《母婴保健法》为重点,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
        6.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建立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法制保障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制,完善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中心的服务网络,创立机构健全,设施配套,经费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适应郑州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郑州市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其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总结与推广适宜技术、信息发布与管理、监测与评估职能。健全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以医院、学校为重点,以社区为平台,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认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部门协调,充分调动社团、企业、学校、家庭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成全民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氛围,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全市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继续保持在75%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保持在65%以上。
        7.加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按照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流程的无缝隙链接。在政府主导下,合理布局、规范设置,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完成市区5公里设置一个急救站的建设,将急救医疗纵向延伸,形成市、县(市、区)、乡三级医疗急救网络,确保“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加大行业培训力度,分阶段对全市急救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疗救治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完善应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灾害事故等紧急医疗救治救援任务。逐步完成对现有急救医疗单位各种抢救设备和救护车的更新换代任务。开展急救知识进万家活动,全面普及全民急救知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根据郑州市“一心四城、两轴一带”总体发展规划和《郑州市域医疗卫生布局规划》要求,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通过有计划、按步骤地新建、迁建、整合、转型和改制,合理调整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15年,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就医需求相适应、相协调。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合理布局,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张,着力支持优势医院扩大规模。2015年底,实现郑州市优势医疗资源倍增发展目标,打造一批省市领先、国内知名的重点专科。在倍增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化三级医院设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在三环以内老城区,重点支持郑州人民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所三级综合医院建设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各区域医疗中心联合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疗集团,以提高整体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主要方向,将医院“做精、做强”。在三环外围的七个城市组团(郑东片区、经开片区、高新区片区、惠济片区、须水片区、南部片区、北部片区),通过多种形式在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港区等新建城区和惠济区等郊区各建设1所三级综合医院,以适应城市规划居住片区人口医疗需求。对不能达到医院建设标准,且就地改造和发展受到限制的综合医院,鼓励迁至以上区域。中心城区区政府原则上不新举办医院,现有区属医院有条件的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引导其向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拓展,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调整。
        加快发展和整合专科医疗资源。完成郑州市儿童医院在郑东新区的建设、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的扩建以及郑州市精神病医院迁建。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为主体构建心血管病专科医疗体系,以郑州市骨科医院为龙头构建骨科医疗体系。适应肿瘤发病率上升,医疗需求增加的趋势,改造建设郑州市肿瘤治疗中心。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依托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建设1所老年病医院,开展老年病防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满足康复医学需求,规划建设康复医疗健康园。鼓励大型设备和检验资源共享,组建若干临床检验中心。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给非公立医院留出足够空间,公开面向社会投资举办精神、口腔、康复、创伤、老年病等专科医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1.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建立农村卫生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区域建设总规划,拿出专项建设资金并列入政府经常性财政预算;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供给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建设,到2015年进一步规范建设乡镇卫生院107所,并提升设备配置水平。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水平。2015年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50元,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健全市、县(市、区)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市级直补及门诊统筹,扩大市级直补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进行试点,2012年开始逐渐推广,至2015年全市所有县(市、区)新农合均采用混合支付方式。
        积极推行乡、村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政务、业务、药械、财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2015年乡村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到50%。
        建立完善郑州 “农村片医”服务模式。在郑州市社区“片医负责制”基础上,建立推广郑州“农村片医”服务模式。一是开展“六进农村”服务活动(中医中药进农村、康复训练进农村、计划免疫进农村、健康教育进农村、养老护老进农村、精神卫生进农村),不断丰富“农村片医”的服务内涵。二是科学开展健康管理,做到“四个统一”。以健康档案为依托,以0~3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人、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人等为重点,统一方案、统一内容、统一流程、统一标准,不断拓展“农村片医”服务新途径。
        推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革。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激活运行机制。完善全员聘任制及分配制度,积极推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设,2015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全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按照相关政策标准给予补助,建立乡村医生养老制度,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
        2.完善网络,创新机制,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5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所;使每位居民步行15分钟均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全面落实“片医负责制”。到2015年,郑州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展“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按服务人口1000~1500户配备1名医生和1名护士,片医覆盖市区及所辖县市城区居民,居民对片医的知晓率达到98%以上。不断丰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十统一”、“十进社区”内容,力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一辆健康服务车,方便社区居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成立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把辖区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提供健康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管理率达到30%。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管理,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和医疗机构信息互通。积极与医保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社区首诊制度,提高社区就诊的报销比例,确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守门人”的地位,到2015年社区卫生机构门诊量提高50%。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合作制度,逐步实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制度,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
        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鼓励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加强社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在职教育。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到2015年底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9%。做好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对三项医疗保险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在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下实现各类参保人员相互转换。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提升报销比例。全面推进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参保居民门诊小病医疗费用和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费用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对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
        全面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到2015年,在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患者只需支付自付的医疗费用。逐步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门诊费用总额预付制和住院费用床日付费制等支付方式。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费用结算工作。
        2.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
        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按规定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人民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配送。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实现基本药物全市统一价,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储备制度进行储备。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补偿和运行机制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开展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通过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逐步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4.强化公益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每年增加10元,2015年不低于60元,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的效率,促进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5.创新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成立医院管理局作为国家对公立医院投资的代理人,依法拥有公立医院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实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明确医院管理局作为医院公共财产所有者和医院法人作为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行院长负责制。按照医疗服务监管职能与医院举办职能分开的原则,推进公立医院的属地化管理。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公立医院人员事业发展计划管理和绩效分配管理,探索职级差异化管理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所属专业职务职称、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系数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预算投入,维护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
        (五)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1.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事业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
        建立郑州市中医药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成立市中医药管理局,各县(市、区)卫生局成立有编制的中医科;各级疾控机构成立中医药预防疾病科;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药监督科。
        政府负责公立中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与中医药特色补偿,安排中医专项经费,支持中医专业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重点疾病中医药防治攻关项目及抢救发掘继承优秀中医药遗产。设立市中药饮片配送中心,负责全市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配送。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中给予中医药倾斜政策。
        2.加强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逐步推行中医专科集团化发展模式和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以郑州市中医院为基础建立中医医疗集团,优化整合中医技术力量。县(市)至少办好一所公立中医医院。至2015年有3~4家县级中医院达三级甲等医院标准,所有县级中医院完成急诊科达标建设。“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达标率70%以上。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使每位乡村医生能运用中医药防治当地常见病、多发病。
        3.加强人才培养及专科建设, 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
        “十二五”期间实施“15156”工程,培养1名国家级名中医,5~7名省级名中医,“二十一世纪”中医拔尖人才暨学科带头人100名,对基层医务人员实行中医技术轮训。2015年末建设3~5个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医优势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收集、整理、研究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编撰《郑州市良医、良方》。
        (六)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管理及服务水平
        1.建立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平台,规范信息化标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医药卫生信息特色的资源数据库,建设内容丰富、准确及时的医药卫生信息码头,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数据交换中心。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支持平台,实现医疗卫生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及卫生系统全行业全信息管理。根据国家及卫生行业的一系列标准,结合郑州情况,制定完整的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作为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依据。该体系包括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
        2.实现卫生系统网络全覆盖,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通过各种网络连接方式(专线、ADSL、拨号等)实现市卫生局、各县区卫生局、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健康教育所、卫生监督所等网络体系与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建立统一的卫生信息应用系统。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数据保存、统一运行使用、统一维护管理,从大卫生角度建立起一座信息高速公路立交桥,完成各级卫生网络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多方业务的协同。
        3.推进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提升卫生行业服务水平
        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体系信息化。开发医疗卫生电子政务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统计信息系统等,建立医疗卫生决策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各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电子政务、数字卫生。
        实现医院医疗工作信息化。建立全面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在完善医院单体系统兼容和物流自动化的同时,建设互连互通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传输网络,构筑资源共享的信息体系,实现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整体运行。改变医务人员固有的工作模式,倍增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实现全民“一卡通”就医信息化,建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健康档案查询,门诊信息查询、电子病历信息档案查阅等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改善患者就诊体验。
        (七)加强人才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强卫计划
        1.以人为本发展卫生事业,重视各级人才培养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秉承“带好路、抓两头”的人才工作思路。即用管理人才带好路,抓住高端人才和基层人才这两个重点,抓好高端人才和基层人才培养,提升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开展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每5年参加一次3个月以上的管理岗位知识培训,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大力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创造高端人才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在入编、职称晋升、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生活补助等方面打开“绿色通道”。从现在起到2015年,在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引进150名博士研究生。积极推进以“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双优”卫生人才工程,构建医学领军人才开发体系。培养300名郑州市卫生科技骨干人才,培养50名医学高端人才,10名河南省卫生科技中青年创新人才,5名郑州市科技创新人才,5个郑州市科技创新型团队。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宽基层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和进修学习的形式和途径,努力做到高层次、多样化。吸引和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凡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用5年时间,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培养研究生50名,本科生150名,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专科生150名,逐步实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以专科生为主的卫生人才结构。乡镇卫生院增加执业及助理执业医师各260人,村卫生所增加执业及助理执业医师各230人;对全市注册乡村医生完成一次轮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落实卫生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总体要求,五年培训住院医师不少于2500人。
        2.加强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以“科技强卫”思想统揽全局,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科研与推广适宜技术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争取国家级医药类科技攻关项目立项有明显增加,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达到350项,引进新技术项目50项,资助博士创业项目40项,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与关键技术领域有重大突破,组织开展15项在农村、城市社区推广应用的公共卫生适宜技术项目。
        以重点学科和院士工作站为平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促进学科整体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到2015年,建设10~15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0个医学重点培育学科,5个院士工作站,建成1~3个省(部)级医学重点学科,6~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市级医院有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的发展目标,以重点专科为龙头大力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八)积极推进郑州健康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原健康之城
        结合我市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我市地理、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郑州健康产业园建设。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中原一流、全国领先”的“健康之城”,构建起与“健康郑州”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九)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增强医疗卫生软实力
        1.建设思想文化,塑造卫生队伍良好精神风貌
        坚持思想教育为先,开展经常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打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根基,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牢“大医精诚,生命至上”的卫生行业价值观念。通过创制院(校、所、中心)歌(训、旗等)方式,积淀卫生单位文化,提升认同感,以文化人、凝心聚力、和谐发展。
        2.建设物质文化,展示卫生环境形象
        医疗卫生单位在新建、迁建和改建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营造体现文化特色、职工理念、景象美观和温馨舒适的工作、服务和生活环境。强化标示文化建设,规范制作标示牌等,全面展示卫生文化。
        3.建设品牌文化,扩大卫生社会影响力
        大力发现、培养、树立、宣传卫生系统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人民满意为标准、健康和谐为目标,选树人民群众认可的行业品牌、单位品牌、科室品牌、专家品牌和服务品牌,全方位提升卫生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建设制度文化,提升卫生事业管理水平
        紧紧围绕医疗质量、疾病防控、队伍建设、科研试验、卫生安全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突出卫生文化力量,将卫生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行为守则,形成富有卫生行业特色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促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跃升。
        5.建设廉政文化,筑牢卫生职业道德防线
        深入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党纪政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倡导廉洁自律风尚,引导职工依法从政、依法执业、依法行医,创先争优当表率,建功立业争做人民健康好医生。积极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职责,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逐步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卫生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二)加强部门协调,提供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支持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各部门对卫生工作的关注与协调力度。集中政府行政资源,组织市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办、药监局、计生委、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统一制定工作计划,调配资源;同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实现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动员社会力量,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依托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机构、爱卫办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四)统一思想,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明确对“十二五”规划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大措施,狠抓落实。把“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详细分解,责任到人。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强化跟踪、服务措施,实行奖惩制度,确保各项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五)实施和评价
        政府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和领导,保证经费,有效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规划要求实施。
        每年年底各相关部门要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对策。
        2013年,由卫生局负责,通过科学设计,做好调查研究,进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和进一步的工作安排,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上一篇: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
下一篇:
宁夏“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组织结构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